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农业农村发展

  • 发展模式视域下的乡村全面振兴高效能进路

    郭振宗;

    如何高效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针对如何实现乡村现代化,国外先后提出外生、内生、新内生发展模式。我国乡村历史发展符合新内生发展模式总体特征,但又呈现极具张力的阶段性特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实现新内生发展模式超越,塑形内外融生发展模式。为此,必须突出党和政府关键性作用,加强农民主体地位多元化保障,以建设农业强国为统领,以实现乡村三大特有功能为牵引,强化改革创新集成等。

    2025年06期 v.42;No.267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4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振兴视角下聊城市智慧农业发展研究

    章培培;王瑞雪;

    智慧农业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驱动作用,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注入重要力量。聊城市在智慧农业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还面临着技术存在瓶颈、基础设施有待完善、人才不足、资金来源少等问题。因此通过分析问题,进而提出促进聊城市智慧农业发展的策略和建议。从而提高聊城市农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推动聊城市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6期 v.42;No.267 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0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产业发展的内在机理、现实挑战与实现路径

    朱丽君;

    新质生产力为粮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路径。基于生产力与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分析粮食产业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与特征;从技术革命性突破、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升级等多个方面探索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产业发展的内在机理;在探讨粮食产业发展的现实挑战后,从技术创新与转化应用、智能化与信息化水平提升、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产业链协同与整合四个方面提出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产业发展的实现路径。

    2025年06期 v.42;No.267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1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农业工程技术

  • 农业类院校智慧校园数据分析与教学应用研究

    李欣;高玉珍;

    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数据分析已成为推动农业类院校教育创新的重要动力。本文系统梳理了农业类院校智慧校园数据资源、数据采集与存储、数据分析技术及教学应用的现状,并深入探讨了数据分析在教学管理决策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指导、农业特色实践教学优化以及教师专业发展与科教融合中的具体应用与实施效果。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典型成功案例的剖析,识别农业类院校智慧校园建设面临的挑战,旨在推动农业教育现代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助力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2025年06期 v.42;No.267 2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5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山水人文”理念的思政教育助力“中国园林史”课程教学创新

    唐红;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所承载的山水人文观念对当代人的思想意识产生深刻影响。在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创新的浪潮下,探索并实践以“山水人文,文化自信”为核心的思政教育对“中国园林史”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鲜明的促进作用。本文解读中国古典园林中山和水的品格、人文内涵及蕴含的景观意境。优化教学内容,聚焦山水元素的审美特征,提炼经典园林案例中的文化精髓,梳理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山水文化的演变对园林形式的影响,坚定对中华风景园林文化的自信与认可,引导学生掌握造园的生态智慧,将山水元素及其文化融入人居环境,培养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解读园林诗画、复刻不同历史时期的园林景象,调研、讨论现存古典园林,培养古为今用的创新思维,应用AI人工智能工具,赋能园林历史文化的传承。

    2025年06期 v.42;No.267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8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农科视域下动物繁殖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与探索

    李健;王洪成;

    随着现代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动物繁殖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必经途径。在新农科视域下,利用科技进步促进教师增强教学改革意识;更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互动教学,提升学生参与度和获得感。具体课程改革过程中,一要创新课程模式,积极开展成果导向教育(OBE)、构思-设计-实施-操作(CDIO)及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二要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2025年06期 v.42;No.267 38-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5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乡村振兴研究

  • 乡村振兴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研究

    黄伊文;刘玉侠;

    近年来,如何优化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路径逐渐成为学术界和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呈现出在时代发展进程中显著的影响力。进入新时代以来,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不仅仅是对传统农民角色的改变,更是对农村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结合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内涵的演进逻辑,系统地梳理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总结其特质,分析培育其参与乡村振兴的必要性,以及面对的主要困境和未来发展路径等,旨在通过研究,把握当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现状,进而结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背景提出进一步推进此方面的研究策略。

    2025年06期 v.42;No.267 48-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9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回乡创新创业助农策略融合分析

    李娜;贾娅楠;

    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知识储备较为丰富,在回乡创业过程中,他们可以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当地资源和需求,推动农村产业的升级与转型。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支持大学生回乡创业,激发其创业热情与活力。本文深入分析大学生返乡创新创业现状,基于现行的助农政策框架,从教育培训、金融支持等维度,详细阐述大学生返乡创新创业活动与助农政策的融合路径,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基层的有效落实。

    2025年06期 v.42;No.267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4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农业农村经济

  • 农村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五维创新研究

    梁守杰;刘祖军;

    从政策、制度、技术、组织及金融五个维度探讨农村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路径。在政策创新方面,应大力优化政策环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完善政策制度;在制度创新方面,要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并构建农业市场体系;在技术创新方面,应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并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在组织创新方面,需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强化地方基层组织建设和管理;在金融创新方面,应完善农业金融体系、加大金融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并推动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从而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5年06期 v.42;No.267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6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绩效评价

    胡刚;谭庆;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一环,是我党在新时代背景下,全面统筹农村、农业、农民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深刻体现了对“三农”发展新任务的精准把握与前瞻性规划。农村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银行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农村信用社经过改制后进行商业化运营的银行类型。积极完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对推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深入剖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商业银行的价值内涵,探讨了财务绩效评价的核心要点与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科学合理评价体系的建议,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2025年06期 v.42;No.267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7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旅游资源利用效率与农村经济绩效动态关联研究

    程妤;孙伟;

    该研究基于动态关联视角,系统探讨乡村旅游资源利用效率与农村经济绩效的相互作用机制。通过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揭示了效率演进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传导路径。该研究基于安徽省16个地市2017-2024年面板数据,运用DEA-BCC模型以及Malmquist指数揭示了乡村旅游资源利用效率的演进规律及其与农村经济绩效的关联机制。研究表明:安徽省乡村旅游综合效率均值从0.85持续提升至0.90,年均增幅达2.35%,其中纯技术效率提升贡献率占比58.3%,区域效率呈现皖南>皖中>皖北的空间分异格局。建议通过优化乡村旅游资源配置、强化数字技术赋能、完善交通网络与差异化政策支持,推动效率提升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步推进。

    2025年06期 v.42;No.267 7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1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乡村文明建设

  • 乡村振兴背景下莱阳古梨树群保护利用探讨

    徐海玲;徐培培;庞芳;

    莱阳古梨树群因其具有的生态、文化、历史等多功能价值,于2021年成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莱阳古梨树群系统作为一项“活态”遗产,对于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系统梳理莱阳古梨树群系统资源特点和价值构成,开展实践调研,总结乡村振兴背景下莱阳古梨树群系统保护利用存在的现实问题,并针对性提出对策建议:一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升公众对“农遗”的认知;二是提升品牌竞争力,打牢遗产地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三是深挖古梨树群资源价值,助力遗产地实现乡村振兴;四是发挥政府协同引导作用,实现遗产地可持续发展。这些举措不仅为山东莱阳古梨树群系统的保护利用提供新视角,也为打造地域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内生动力。

    2025年06期 v.42;No.267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6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囿与纾解路径

    王立荷;李冉;迟建川;

    在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需要,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题中之义。但乡村文化建设也面临主体力量薄弱、创新创造不足、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现实困囿。通过汇聚乡村文化建设多元主体力量、推进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举措,可以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

    2025年06期 v.42;No.267 8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3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教育教学研究

  • 基于互联网+融合课程思政的涉农专业职涯规划教育

    史延梅;李华;李娟;

    在国家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为应用型高校的涉农专业学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投身基层建设,提升涉农就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将互联网+思政工作思路融入涉农专业职涯规划教育模式的构建,通过将思政教育元素与互联网+要素进行有机结合,能够为涉农专业学生提供新颖生动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运用大数据分析及人工智能大模型对思政元素进行升级创新,有助于提高育人励志功效,为培养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2025年06期 v.42;No.267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6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畜牧领域农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及构建

    孙丽坤;

    畜牧领域农业实践教学通过技能培养和实地操作,使学生能够直接参与畜牧生产的各个环节。通过亲身实践,学生不仅能够理解理论知识,还能够掌握实际操作中的技术要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引入真实案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他们在面对挑战时能够灵活应对。基于畜牧领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针对畜牧领域农业实践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围绕学生实践能力、个性化发展和专业素养三个维度,制定切实可行的畜牧农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策略,达到提升畜牧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更好地适应职业需求,促进未来畜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技术创新。

    2025年06期 v.42;No.267 10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5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